网站无障碍 支持IPv6网络
理论研讨 <返回首页
破除DNA证据的神话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5-21   作者: 施鹏鹏 字号: | |

 

  英国《每日邮报》曾在一则报道中不无夸张地宣称英国百余年悬案告破,DNA技术确认开膛手杰克身份。据称,48岁的商人拉塞尔·爱德华在一个拍卖会上拍得受害者凯瑟琳的披肩,并请来全球知名的研究犯罪现场基因证据方面的专家杰瑞博士,设法采集到受害者亲属和犯罪嫌疑人的DNA,并与受害人披肩上的样本进行比对,得出这项结论。凶手指向一名已被列为嫌疑犯的波兰移民亚伦柯斯米斯基。

  开膛手杰克JacktheRipper)是19世纪英国最恶名昭著且颇具传奇色彩的连坏杀手。在188887日至119日期间,伦敦东区的白教堂一带连续发现5名被虐杀的妓女,死状残忍。此后,英国多家媒体收到自称凶手杰克的信件,言辞轻佻,颇具挑衅意味。媒体的大力渲染加之警察的侦查乏力,令此位开膛手杰克声名大噪,成为众多刑事侦查爱好者热衷研究的素材。此后,不少研究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对案件进行解读分析,并有不少自称已发现真凶。遗憾的是,因缺乏必要证据,各类调查人员各执一词、毫无交集,案情显得极为扑朔迷离。

  英国《每日邮报》所传达的信息是极具迷惑性的。众所周知,DNA证据是上个世纪80年代法庭科学最为重要的发现。鉴定人员通过对未知物证与利害关系人的基因对比,可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准确性极高的关联,进而锁定犯罪嫌疑人,极大提高了案件侦破的效率,并有效地防止了错案的发生。自1989年起,美国各种洗冤项目便通过DNA技术矫正了数百起冤假错案,令诸多无辜者沉冤得雪,但也有不少凶手已被处决。DNA证据之于刑事证明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倘若说时下的刑事证明正进入科技证据时代,那么DNA证据便是当之无愧的科技证据之王。

  DNA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普遍应用以及极高的准确率容易令职业司法人员(遑论普通社会大众)产生某种神话的错觉:只要DNA证据具备,则罪犯确定无疑。法国学者玛特利(J.H.Matelly)便曾深刻地分析了这一现象,在刑事诉讼中,当基因证据成为完美证据后,便催生一个新的代表性问题,即通过基因证据指认罪犯成为侦查人员的首要选择。在大部分情况下,刑事调查的焦点会集中于基因比对的结果,侦查人员系第一批对基因证据证明力深信不疑的人员。但在司法实践中,在犯罪现场发现某人的DNA证据,并不必然证明该人到过现场,极有可能是他人伪造。而真正的罪犯,可能在犯罪现场并未遗留任何生物痕迹。即便可证明某人到过现场,也不能证明该人便是犯罪凶手。何况这一切均建立在所有DNA证据的提取及分析均符合法定的规范,而排除了各种证据污染的可能。同样,对于法官,自由心证要求其通过理性推理对各种证据形式的证明力进行综合评断,以为判决提供客观依据,而不必然拘束于DNA鉴定意见。刑事司法实践纷繁复杂,法官在物证解释以及犯罪场景重构时应带有职业的批判性思考,结合其他证据形式以排除合理的怀疑。

  回到开膛手杰克案件,DNA证据真的解决了这一百余年的悬案吗?第一个追问:DNA证据受到污染了吗?在刑事诉讼中,DNA证据的提取及检验需遵守一系列严格的规范,尤其是极为苛刻的证据封存制度,以防止证据源受到污染或者存在伪造证据的可能。很难想象经历100余年、未经严格司法封存的受害人披肩可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源。第二个追问:即便披肩上有亚伦柯斯米斯基的生物痕迹,也不能证明此人便为杀害受害人凯瑟琳的凶手,只能证明亚伦柯斯米斯基和凯瑟琳有过接触,而这种接触的方式可能是多样的。第三个追问:其他受害人的身上可否有亚伦柯斯米斯基的生物痕迹?这是调查人员应进一步搜集的重要证据。毕竟经过百余年,调查人员已经不可能获得证人证言的补强,唯一的可能便是遗留下来的其他物证。显然,《每日邮报》的报道未论及此点。最后一个、也是颇具学术价值的追问:即便有两至三名受害人的身上具均有亚伦柯斯米斯基的生物痕迹,且所有DNA鉴定均合乎法律规定,可否证明此人便为凶手?这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在美国著名的绿河连环杀人案中,联邦调查局利用DNA技术检验了犯罪嫌疑人里奇韦的唾液样本,确认他的DNA与最早发现的三具尸体上残留精液的DNA相吻合。但尽管如此,被告拒不认罪,案件陷入僵局,检方最后被迫与里奇韦进行辩诉交易,让其逃脱死刑。而显然,精液证据要比衣物上的生物痕迹更具证明力,故倘若未有其他证据印证,开膛手杰克案依然很难定罪。须知,刑事诉讼中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极高,DNA证据仅是间接证据,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方可作出有罪判决。

  当然,刑事诉讼中的事实仅存在于裁判主体对裁判对象的认知之中,既不是哲学上的先验事实,也不是科学或历史的事实。刑事案件的场景无从假设,也不可能全面还原,而仅得凭各种证据揭示真相。科技证据尤其是DNA证据无疑提高了裁判主体的认知能力,但鉴定人员不能取代法官,科学的事实与案件的事实也不可同日而语。一百余年来,英国人早已摆脱开膛手杰克案件的恐怖阴影,但开膛手杰克之迷却远未大白于天下。真相,总难以轻易获得,虽然我们已在探求的路上……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原载于《检察日报》2018515

 

版权所有:江西省人民检察院 地址:南昌市北京东路222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